火炬區緊握“高新”主線打造“雙創”高地 一批孵化企業長為“小巨人”
發表時間:2021/11/6 9:40:15
“我們只有20多名員工,公司面積1000多平方米,今年預計銷售收入超千萬元,公司目標是打造企業非標自動化提供商。”4月14日,中山牛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業富介紹,受疫情影響,一些優質企業正力促自動化、智能化上新臺階,這也給公司帶來了一些新增客戶。
中山牛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精密型產品制造領域,為客戶提供柔性、高效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是一家在孵高新技術企業。與牛耳智能一樣,火炬區內的19家市級以上孵化器及眾創空間正成為這些“小巨人”企業成長的新土壤。博頓光電、廣東天創同工大數據、普惠鑫通信、漢鯤智能等一批優質孵化企業,通過科技創新,開辟新的市場空間,有的已成功孵化畢業,并在火炬區繼續做大,助力火炬區打造“雙創”新高地。
孵化育成體系建設持續升級
4月初,由國家發改委與中國科協組織開展的2019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情況的考察評估結果出爐,火炬區獲得82.4分。在全國30個二級類目為“高新區和經開區”的區域類基地中,排名第8。在全國62個區域類基地中,排名第13。在廣東省5個區域類基地中,排名第3,僅次于深圳市南山區和廣州開發區科學城園區。
自2015年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我國上下掀起了雙創浪潮。2017年6月,中山火炬區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雙創區域示范基地。近年來,該區大力推動雙創工作深入開展,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集聚優質創新創業資源,推動該區建設成為高端人才“落腳地”,科技成果“轉化地”,“雙區”輻射帶動“傳承地”,努力打造“雙創”升級版。
火炬區創新創業中心主任石俊峰介紹,火炬區現有市級以上孵化器及眾創空間19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5家、市級8家,孵化載體面積超5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715家,累計畢業企業563家,成功培育聯合光電、康方生物等明星企業,孵化規模位居全市前列。目前,已經成立了孵化器聯盟,19家單位會員,中山留創園作為會長單位統籌協調該區孵化器健康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誰抓住了創新這一“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去年,該區通過認定首批區級“瞪羚”企業等做法,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提升雙創主體地位。下一步,該區將通過重視雙創載體建設,推動創新創業要素向重點載體集聚;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大力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發揮科技金融的優勢,利用金融資本助推產業升級等渠道打造“雙創”新高地。
科創園助力“小巨人”成長
2016年9月,來自深圳的漆永明和他的創業團隊正式入駐火炬區工業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的01共創孵化器,創立中山市普惠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01共創孵化器第一家裝修入孵企業。起初,該公司租了約600平方米場地用作研發基地,孵化與轉產光纖耦合器項目。如今,該公司已從孵化器畢業,在火炬區園區內租用2000多平方米廠房,開啟新的創業征程。
火炬區正打造一條從孵化器到科創園的全孵化鏈條,讓更多高新技術企業能扎下根來,從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前不久,中山聯速兩岸科創園規劃方案進行討論。4年前,張凱鈞將父輩的舊廠房進行改造,創立中山聯速兩岸科創園,為科技型企業孵化提供空間。2017年12月14日,該孵化器榮獲市級專業孵化器,已引進30家為正在孵化的企業。2018年11月8日獲省級專業孵化器認定,已引進34家企業入駐,其中23家是正在孵化的企業,11家為已畢業的企業。
4年后的今天,在中山大唐孵化器與聯速兩岸孵化器的攜手下,聯速兩岸正由孵化器向加速器、科創園升級轉變。新的規劃方案將其定位為以培育科技企業為目標,引進海峽兩岸人員,以特色創新企業為先導,定位物聯網應用,生物制藥產業等行業,打造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并結合臺灣分園一數位產業園的資源搭建兩岸青年人才、技術、項目交流平臺,促進兩岸產業融合交流、文化經濟、人才發展。
在現有孵化器的基礎上,新的規劃方案中將打造智能車間、智能會議、立體車庫等。其中,智能車間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清楚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上人工的干預、即時正確地采集生產線數據,以及合理的生產計劃編排與生產進度。
從孵化器到科創園,火炬區的孵化器機構也正在醞釀“升級版”,培育以及為更多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更寬的發展空間和平臺。據介紹,接下來火炬區將推進雙創工作,結合深圳—中山產業拓展走廊高品質產業承載區,圍繞光電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健康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打造萬畝級產業總部,為雙創高新技術企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