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一鎮一業”的發展歷史與產業傳奇
發表時間:2025-6-11 16:50:48
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中山市以“一鎮一業”的獨特發展模式聞名全國。從古鎮燈飾到小欖五金,從沙溪服裝到大涌紅木,中山的每個鎮區都孕育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這種“專業鎮經濟”不僅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騰飛,更成為觀察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微觀樣本。本文基于中山市產業發展史,系統梳理“一鎮一業”的形成脈絡,揭示其背后的制度創新與文化基因。
一、歷史溯源:從“三來一補”到產業集群的萌芽
1.1 改革開放初期的“借船出?!?/p>
1978年,中山市沙溪鎮申明亭制衣廠成為首批“三來一補”企業。港澳同胞將舊衣車和布碎運至沙溪,教會鄉親們從事服裝生產。這種“來料加工、來樣生產”的模式,使沙溪鎮迅速成為珠三角重要的服裝加工基地。到1985年,沙溪鎮已有制衣廠200余家,初步形成從裁剪到成衣的產業鏈條。
同期,古鎮鎮的燈飾產業也悄然興起。1982年,古鎮海洲村村民袁達光創辦了古鎮第一家燈飾廠——華藝燈飾廠。最初的產品僅是簡單的玻璃吊燈,但通過模仿香港款式,逐步打開市場。1986年,古鎮鎮政府提出“以燈飾為龍頭,帶動全鎮經濟發展”的戰略,標志著燈飾產業正式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
1.2 產業集群的初步形成
20世紀90年代,中山市“一鎮一業”格局逐漸清晰。小欖鎮依托五金制造傳統,發展出鎖具、腳輪、燃氣具等細分產業。1995年,小欖鎮被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授予“中國五金制品產業基地”稱號。此時,小欖鎮已有五金企業3000余家,產品涵蓋9大類、2萬多個品種,年產值超50億元。
大涌鎮的紅木家具產業則源于明清時期的傳統木工技藝。1997年,大涌鎮政府投資建設紅木家具工藝城,吸引數百家紅木企業入駐。到2000年,大涌鎮紅木家具年產值突破10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成為全國最大的紅木家具生產基地。
二、制度創新:政府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奏
2.1 鎮域經濟的制度優勢
中山市“一鎮一業”的成功,得益于“市管鎮”的扁平化管理模式。1988年中山升格為地級市后,賦予鎮區更大的經濟自主權。古鎮鎮政府通過“三個一”工程(一個專業市場、一個行業協會、一個研發中心),推動燈飾產業升級。1999年,古鎮鎮舉辦首屆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吸引300余家企業參展,成交額達5億元,奠定了“中國燈飾之都”的地位。
小欖鎮則通過“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的模式,打造五金產業生態。1997年,小欖鎮建成中國五金制品城,集展示、交易、物流于一體,年交易額超30億元。同時,鎮政府設立五金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企業與高校合作,開發出智能鎖具、環保腳輪等新產品。
2.2 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
在產業集群發展中,行業協會發揮了關鍵作用。古鎮鎮燈飾照明行業協會成立于1999年,制定行業標準、組織技術培訓、協調企業競爭。2005年,協會推動“古鎮燈飾”集體商標注冊,提升品牌影響力。目前,古鎮鎮擁有燈飾企業2.8萬家,其中規上企業426家,產品出口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大涌鎮紅木家具行業協會則通過“技藝傳承+品牌建設”推動產業升級。2010年,協會聯合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紅木家具設計與制作專業,培養技術人才。同時,推出“大涌紅木”區域品牌,規范企業生產標準,提升產品附加值。
三、文化基因:工匠精神與商業智慧的融合
3.1 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
中山市“一鎮一業”的根基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大涌鎮的紅木家具產業,繼承了明清時期的廣作工藝。工匠們采用“一木連做”“榫卯結構”等傳統技藝,結合現代烘干技術,制作出既
沙溪鎮的服裝產業則融合了廣繡技藝與現代設計。霞湖世家等企業將廣繡元素融入T恤、襯衫等休閑服裝,開發出“非遺+時尚”系列產品。2021年,沙溪鎮休閑服裝產業集群入選工信部“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名單”。
3.2 商業文化的創新驅動
中山商人素有“敢為天下先”的傳統。20世紀80年代,小欖鎮企業家何伯權創立樂百氏集團,推出AD鈣奶等爆款產品,成為全國飲料行業領軍企業。這種創新精神延續至今。2016年,小欖鎮企業華帝股份推出“魔鏡”煙機,集成語音控制、菜譜推薦等功能,引領廚房電器智能化潮流。
古鎮鎮的燈飾企業則通過“設計+科技”實現轉型升級。2019年,歐普照明與華為合作,推出支持鴻蒙系統的智能燈具,實現燈光、音響、安防等設備的互聯互通。目前,古鎮鎮燈飾產業中,智能照明產品占比已超40%。
四、挑戰與轉型: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
4.1 產業升級的陣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山市“一鎮一業”面臨嚴峻挑戰。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遭遇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的雙重壓力。2012年,沙溪鎮制衣廠平均利潤率從8%降至3%,部分企業外遷至東南亞。
為應對挑戰,中山市啟動“機器換人”計劃。2015年,沙溪鎮通偉服裝廠投入2000萬元引進自動化裁床、智能吊掛系統,生產效率提升50%,次品率下降30%。目前,沙溪鎮服裝企業數控設備普及率達60%,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3%。
4.2 數字化轉型的探索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山市“一鎮一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小欖鎮的固力鎖具引入5G+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生產數據實時監控、設備故障預測性維護。2022年,企業生產效率提升25%,運營成本降低18%。
古鎮鎮則通過“燈都智造”計劃,推動燈飾產業智能化。2021年,華藝燈飾建成“黑燈工廠”,實現從原料入庫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自動化。目前,古鎮鎮燈飾企業上云上平臺比例達70%,智能照明產品年產值超200億元。
五、未來展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中山樣本”
5.1 產業鏈的縱向延伸
中山市“一鎮一業”正從單一制造向全產業鏈拓展。大涌鎮圍繞紅木家具產業,發展出木材交易、文化旅游、技能培訓等配套服務。2023年,大涌紅木文化博覽城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2億元。
沙溪鎮則通過“時尚沙溪”戰略,構建從面料研發到終端銷售的完整鏈條。2022年,沙溪鎮引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檢測中心,為企業提供面料檢測、質量認證等服務,提升產業附加值。
5.2 區域協同的橫向拓展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中山市“一鎮一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協同。古鎮鎮與佛山順德照明企業共建“廣佛中照明產業帶”,共享研發資源、開拓國際市場。2023年,兩地照明產品出口額達80億美元,占全國份額的25%。
小欖鎮則與深圳寶安區合作,建設“深中創新走廊”。2024年,小欖鎮引入深圳創新團隊,開發出智能門鎖的生物識別技術,產品附加值提升40%。
結論
中山市“一鎮一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改革開放的微觀史詩。從“三來一補”的借船出海,到產業集群的自主創新;從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到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中山人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書寫了產業發展的傳奇。未來,中山市將繼續深化“一鎮一業”改革,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中山樣本”。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一鎮一業”的故事仍在續寫。
返回